很多时候,老百姓点开一个政务服务 App,如果半天没反应,第一反应就是一句“这系统又卡了”。这句话背后,能抵消我们多少个昼夜的辛苦开发。但如果用户感觉几乎是“秒回”,他们就会更愿意用,也会更信任政府数字化服务。
各种loading图镇楼
低延迟从来不是靠某个小技巧能解决的,而是架构设计、开发习惯和运维手段的综合结果。
1. 别让请求“绕远路”
政务系统里,一个请求如果要兜兜转转经过一堆服务,速度就会被拖垮。
比如企业在办营业执照,系统需要校验法人信息:
低效做法: API → 高效办服务 → 统一认证 → 用户中心 → 网关 → 数源服务 → 归口委办局系统 → 法人数据库
更优做法: API → 高效办服务(直接查库或调用缓存)
每多一次服务间的调用,就多几十甚至上百毫秒,用户等的焦虑,我们服务的线程也一直在阻塞。
建议:
高频调用的服务尽量合并或直连
核心办件流程要走最短路径
2. 常用数据要“放手边”
有些数据不是实时变的,比如个人基本信息、证照,完全没必要每次都去查库。
数据库查一次:100ms
Redis 查一次:2ms
差距就在这里。
建议:
优先用缓存(Redis、Memcached)
多层缓存:浏览器端、CDN、应用层都要用上
设置合理过期时间,既快又不会数据过期太久
3. 慢 SQL 是“隐形杀手”
我见过不少系统,卡住就是因为一条慢 SQL。
有个系统查一个事项,居然 SELECT *
,全表上千万数据,结果整个接口“蜗牛速度”。
正确做法:只查需要的字段,加好索引。
建议:
避免复杂 join
合理利用索引
高并发读场景用主从分离
复杂统计尽量预计算存表
4. 用户先拿到结果,后台再“慢慢忙”
用户最关心的就是:这事儿办成没?
比如市民提交一个新生儿一件事:
关键路径就是:校验资料 → 落库 → 返回结果。
至于办件分发、短信通知、日志记录、统计分析,完全可以放到响应之后。
5. 请求要打包
前端调用接口,千万别逼着它一条一条拉。
比如报表查 12 个月的数据:
慢法: 串行调 12 次接口 → 12 秒
快法: 打包一次查完 → 1 秒
建议:
不要在前端通过多次接口调用拼装数据,在后端处理数据一次返回给前端
一些统计查询,后端查询缓慢的,可以通过 定时任务 或 消息队列 提前处理好
6. 传输别搞“大包袱”
接口里最常见的浪费:动辄返回几百 KB,其实用户只需要一个字段。更奇葩的,居然用 base64 编码把大文件塞进接口返回。
建议:
只传必要字段
文件内部传输用编码,实际使用时再读取物理文件
开启 gzip 压缩
高频调用场景用 gRPC 或二进制协议
7. 前端能做的事,不要放到后台
能在浏览器完成的事,尽量别走后台。
建议:
表单格式校验直接前端做
html、css、js、图片等静态资源利用好浏览器缓存
在前端处理图片压缩、文件打包
8. 提前准备“洪峰”
平时没什么压力,一到高考报名、医保缴费,瞬间就崩了。
建议:
提前准备扩容
合理做负载均衡
写在最后
老百姓不关心后台有多复杂,只关心点一下是不是“秒回”,老百姓少等一秒,政府服务的获得感就会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