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的疲惫:为什么日子越过越好,人却更累了

我是沈阳人,本科读的是计算机。毕业到现在,干软件也有十五年了。回想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日子虽然紧巴巴,但心态简单。那是 2010 年在东软工作,工资税前 2000 到手只有 1600,住在父母家的老楼里,吃饭基本靠父母投喂或者公司的食堂,衣服都是打折时随便买点。别说旅游了,连周末休闲活动都少,生活基本就是上班写代码、回家睡觉。虽然累,但至少目标很清晰:攒经验、攒钱,往上走。

2010年在东软工作时的桌面和笔记

现在呢?收入算是稳定了,家里也有房有车,有老婆孩子,偶尔还能带家人出去旅游。看起来是“上了一个台阶”,但说实话,焦虑比以前多多了。因为日子不再只有一种活法,每个选择都要权衡,稍不注意就担心走错路。日子变好了,心却更累了。

穷人没得选,富人不用选

这几年,我越来越觉得,最难受的恰恰是“不上不下”。穷人没得选,富人不用选。

穷的时候,根本不会去纠结。房子租哪?能付得起房租的地方就是答案。吃什么?能吃饱最重要。穿什么?能穿就行。没得挑,反而省心。

有钱人则是另一种省心。买东西不用看价格,旅游也不用费劲比价,甚至连“今天穿什么”都可以交给别人来打理。换句话说,他们有钱把选择的麻烦全都外包掉。

中产的“纠结人生”

而我们这种中产就尴尬了。比如说,在孩子的教育上,幼儿园可以选择国际连锁双语教学园、小学买最好的学区房、中学请最好的老师来一对一家教,这些我咬咬牙也能负担,但日子会紧张很多。问题就变成了:到底值不值?

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最折磨人。因为决定权在自己手里,就意味着所有后果都要自己承担。于是每做一个选择,都要反复权衡,做完还要怀疑是不是做错了。久而久之,精神上特别累。

旅游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穷的时候压根没条件去,富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而中产一年能出去两三次,就想着“必须物超所值”。于是查攻略、比机票、算预算,恨不得每一分钟都安排到极致。结果假期没享受多少,倒是累个半死。

这种心理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买东西要算性价比,投资要算回报,工作要拼升职,孩子教育要提前规划。说到底,不是贪心,而是怕掉队。中产的焦虑不是“活不下去”,而是“怕活不好”。

学会放下“最优解”

年纪越大越发现,中产的麻烦就在于,我们总想把生活“优化到极致”。结果呢?越想追求完美,越觉得不满足,越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够好。

有时候想想,做人哪需要那么复杂?钱够用,家人健康,孩子能正常成长,其实就已经挺好。真要把每一件事都当作一场“大项目”去优化,到头来只会把自己累垮。

可能所谓的智慧,不是把一切做到最好,而是知道哪些事值得精打细算,哪些事就该随它去。差不多就好,才是真正的“平衡”。

写在最后

这是我去东戴河休闲度假时拍摄的夜晚的海边,空无一人特别适合躺下什么也不想,放空心胸。

这十五年走过来,我越来越觉得:中产的最大挑战,不是缺钱,也不是没机会,而是“选择太多、资源有限”。我们拼命想在有限的条件里找最优解,结果常常忘了,生活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

所以啊,中年人最大的课题,可能就是学会给自己松绑。别什么都追求完美,别什么都要对得起价钱。学会在复杂的世界里说一句:“这样就够了。”

真正的从容,或许就在于老祖宗的智慧——差不多就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