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针对心仪公司精心准备简历和求职信,几乎是求职路上的不二法则。
然而时代已经改变。尽管多数企业招聘时仍要求提交简历,但这份传统文档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过于刻板、内容单薄,难以向招聘方传递真正有用的信息。
企业逐渐放弃单纯依赖简历,自有其道理,他们正在尝试用各种新方法来评估候选人。
传统简历的信息价值有限
简历最初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它能快速呈现求职者的学历和任职经历,便于HR在大量申请中筛选。在全靠人工阅读的年代,一份简洁明了、重点突出的简历确实发挥了作用。
如今,雇主面对潮水般的应聘材料,普遍采用自动化系统进行首轮筛选,不符合预设关键词或格式的申请,很可能在第一关就被过滤。
这导致招聘方和求职者之间陷入一场“关键词博弈”,对谁都没有好处。企业不断调整和收紧筛选标准,而求职者则借助AI工具优化简历以迎合算法。
值得欣慰的是,企业和求职者都已开始转向新的、也许更高效的方式来建立连接。
构建你的线上专业形象
许多雇主表示,他们更关注候选人可验证的技能实力,而非曾经的头衔。
展示技能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经营好个人线上形象,让成果自己说话。
作为一名在软件开发领域耕耘超过15年的技术人,我曾担任架构师,目前在某大型企业负责研发团队。我深刻感受到,公司在邀约面试前,一定会去搜索候选人的网络足迹,他们想找的,是那些能展现专业能力、行业口碑和解决问题实力的证据。(即便他不搜索,我们也可以把相关链接放到简历中)
在我看来,能吸引技术雇主的线上形象通常包括:持续输出的技术博客(我自己的博客就记录了大量Java实践和职场沟通的原创文章),以及像 GitHub 、Gitee 这样的代码托管平台(我开源的多个Java中间件项目,就曾为我带来合作机会)。
除此之外,个人独立搭建的技术网站、上线的项目作品集,甚至是运营有序的抖音技术账号,都能成为你能力的佐证。
当然,线上形象也涵盖社交媒体痕迹。如今不少企业会对候选人做“社交背景了解”——这不仅是在考察专业素养,也在衡量个人价值观与行为表现。
视频简历
大众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上,正说明视频作为一种媒介的感染力。一些求职者开始尝试以“视频简历”的形式向意向雇主展示自己。
需注意的是,视频简历虽日渐普及,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岗位或所有人。
如果运用得当,它能呈现纸质简历无法体现的个人特质。通过镜头前的谈吐和仪态,求职者可以更全面地展示沟通能力和性格特点,让雇主直观感受其与企业文化的匹配度。
招聘模式的发展
简历曾以其标准化、高效率的特点,成为连接雇主与求职者的重要桥梁。
而现在,求职者有机会向企业展示更立体、更真实的自己——包括技术实力、沟通能力以及网络人格。同样,企业也能通过这些渠道,获取到远比一页简历更丰富的判断依据。
新时代需要新方法。在文字简历依然是主要招聘材料的今天,我们不妨为尝试一些展示自己的新方法,或许会令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