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们常听到:“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工作。”
于是,我们走上那条被重复了无数次的路:努力学习,拿文凭,找工作。
但现在,这条路已经过时了。
当信息无处不在,“知道什么”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该知道什么”,以及如何用它创造实际的影响。
但谁来教我们这些?
公司希望你高效产出,而非深度思考;
短视频希望你持续刷屏,而非停下来反思;
学校还在用20年前的教材,培养我们面对早已消失的岗位。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人不再盲目追随旧有路径,而是转向掌握一套不受行业波动影响能随时间积累持续增值的能力组合,形成真正的竞争优势。
以下是后AI时代五项最值得投入的核心能力:
1. 使用AI

人们使用AI,像原始人面对火种——挥舞它,却烫伤了手指。
大多数人使用名气最大的AI工具,停留在基础问答层面。
而我们要成为能有效运用AI的人,当别人还在搜索“提升效率的最佳提示词”,我们不能满足于单一工具,而是要研究不同AI模型的专长:哪个适合创意发想,哪个擅长数据分析,哪个擅长图片生成,哪个能优化代码。并通过工作流组合使用,让AI成为提升效率的乘数。
这需要我们前期投入大量专注的精力,也正因如此,其成果远非只会用 deepseek 进行问答人所能复制。
然而,技术工具只能解决效率问题。真正推动事情向前,还需要与人沟通的能力。
2.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谈判

我们绝不追求在谈判中“赢”对方,而是要让价值变得显而易见,让对方觉得无需争论。
当对方清楚看到自己能获得什么,他们就不再抗拒,转而倾向你。
对初创公司:用数据证明你的产品能为客户节省成本/提高营业额/满足合规要求/打开市场等。
对求职者:展示你的过往成绩如何与公司目标精准对齐。
对自由职业者:用案例证明你的收费能带来十倍回报。
你的简历、演示、作品集,必须成为桥梁,连接对方的问题与你的解决方案。
做到这一点,谈判尚未开始,天平就已倾斜。
当然,有些客户预算有限,或只想压价。
对于前者,如果项目能成为你作品集中的重要案例,适度降价是值得的。
对于后者,糟糕的客户比没有客户更糟,让他们出门左转去猪八戒网。
然而,并非所有机会都值得投入,如果你整天忙于那些无关紧要的工作,一切都白搭。
3. “专注”做最关键的事

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工作量都不少,但产生的价值千差万别,为什么?
时间是唯一公平的货币,差异的关键在于优先级排序。
CEO并非比员工更拼命,只是更清楚什么不该做。正如巴菲特说过:
“成功人士和非常成功人士的区别在于,后者对几乎所有事情都说‘不’。”
具体如何操作?
将“感觉上紧急”与“实际上能推动进展”的事情分开。
在优先级变化时,知道何时转移焦点。
懂得在何时“差不多”就行,何时需要做到最好。
基于真实的业务影响,平衡各方竞争性需求。
优先级排序是如此的重要,这是支配时间的杠杆工具,以至于:缺乏它,专注无异于埋头苦干;掌握它,专注方能创造奇迹。
然而,做对了事,还要让人们看到你的价值。
4. 积累影响力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专业信誉成为稀缺资源。
与追求病毒式传播不同,建立专业信誉关注的是深度而非广度。
一篇在专业平台发表的深度分析,可能只有几千阅读量,但读者中如果有几位关键决策者,其价值远超十万次的随意浏览。
具体如何操作?
在特定领域持续输出有洞见的观点
参与高质量的专业讨论
通过作品展示专业能力,而非自我宣传
这种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影响力,比流量更持久,也更有价值。
而要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持续产出,还需要一项基础能力。
5. 修炼“定力”

那些赚不到钱的人,常常是情绪的奴隶。稍有不顺,就崩溃了。
而一些曾经成功的人,一旦失去情绪掌控力,也开始螺旋式下坠。
真正靠自己成功的强者,标志在于他们处理复杂高压局面的能力,就像飞机在湍流中依然平稳飞行。
这种能力表现为在不确定性中专注目标,在压力下冷静思考,在挫折后快速恢复。
《哈佛商业评论》将其定义为识别、理解并管理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没有捷径,但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提升:接受建设性反馈、从错误中学习、保持开放心态、在压力情境下练习决策。
总结
注意到没有?这些能力都不是关于“更努力工作”,而是关于“更明智地工作”。
这些能力在平时可能感觉不紧迫,直到关键时刻才发现它们的分量。在变化加速的环境中,真正可靠的竞争优势,来自于这些能随时间和经验不断增值的底层能力。
现在你知道了哪些能力值得投入,接下来就是选择从哪里开始,以及如何将这些能力转化为你的独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