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已经厌倦了各种“提高效率”的正经建议。今天我来分享一些“野路子”。
删一行试试
如果删完程序崩了,恭喜你,找到了关键代码;如果没事,继续删直到程序崩溃。换个字体
当你对代码感到麻木时,在编辑器里换个字体,或许有不一样的感觉。用手机看代码
屏幕变小了,有时反而能让你注意到之前忽略的整体结构问题。写提交信息直白点
“终于搞定了这坨屎山循环逻辑”比“优化循环逻辑”更真实,未来的你回头看时会感谢这份直白。睡前在床头放个本子
很多灵光一现的答案,比如“啊!是状态没同步!”,都容易在半夜冒出来。遇到难题先站起来
运行代码前,做个伸展运动。有时候,简单的动作切换就能让思路突然清晰。关掉语法高亮
让代码以最原始的“素颜”状态呈现,你会真正去阅读每一行,而不是依赖颜色提示。用画图来梳理逻辑
在白板上画几个框和箭头,视觉化的方式常常能让复杂的流程变得简单明了。给变量起个“骂人”的名字
当找不到 bug 时,把 x 改成 fuckThisError,有时问题真的会自己跳出来。把报错信息敲一遍进行搜索
神奇的是,经常在敲完回车前,解决方案自己就冒出来了。用记事本看代码
没有高亮、没有自动补全,这种“原始”的方式能让逻辑问题暴露无遗。编译时去接杯水
给大脑一个短暂的休息,回来时可能就有了新的视角。假裝代码要交给领导审查
把代码粘贴到文档里,假装要汇报,你会立刻在意格式和逻辑的清晰度。暂时放下难题去走走
很多棘手的 bug 会在你摸一摸树叶、看看窗外时,突然有了解法。换个工位
在地板上、阳台角落或者楼梯间写代码,新的环境会激发新的思路。自问:大佬怎么评价这块代码
想象他们可能会说“这嵌套也太深了”,然后你就会想去简化它。录音并回放
用手机录下你对问题的分析,回听时,你往往能发现逻辑的漏洞,或者直接找到答案。遇到难题,先蹲个坑
真的,很多灵感都在洗手间产生。爱因斯坦喜欢沐浴思考,我们程序员则进化出了马桶时间。对着手办讲你的代码逻辑
任何能听你说话的东西都可以,关键是“说出来”这个动作本身。把代码讲给非技术朋友听
如果对方听完一脸懵,往往你在解释的过程中,自己就发现了问题所在。用最直白的话描述 bug
写下“这个循环好像多跑了一次”,往往在写的过程中,答案就出现了。给未来的自己留张便签
“你当时为啥要写这么复杂的逻辑???”回头看到时,不是会心一笑,就是动手去改。故意写几个明显的 bug
了解系统是如何出错的,能帮你更快找到真正 bug 的藏身之处。发会儿呆
看似在放空,其实大脑后台还在处理问题,这是一种被低估的思考方式。站立编程
用书本或纸箱抬高桌面,工作环境的微小改变,有时能让大脑切换到不一样的专注状态。
编程的乐趣,有时候就在于:那些最棘手的难题,往往是在你蹲坑、发呆、或者对手办说话时,突然找到了答案。
卡住的时候,不妨换个视角——改名、换环境、删代码、说出来。
用不同的方式,唤醒我们固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野路子”也能帮到你。
祝编程愉快!